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张玉龙传承工作室 > 论著讲座 > 正文

张玉龙主任中医师眼科学术经验总结

作者:易礼兵  来源:本站  日期:2024-01-09  阅读:70

摘要:张玉龙主任中医师系四川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人作为他的眼科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随其学习,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些初浅的认识。 一、他强调对经典医著的学习。认为《内经》是中医学的根本,是其学术产生的渊源。离开《内经》,中医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经》补充了《皇帝内经》的不足,与《皇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温病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要想成为一代名医,必须认真学习、熟读背诵、深刻领会,方能运用于临证。二、他认为内科是基础。张玉龙老师以眼科闻名,擅于治疗各种疑难眼病。他自幼随其祖父(当时眼科名医)生活,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悉心钻研医学,在学好经典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临床,尤其重视内科学的研习。 “不懂内科,焉知眼科”,尤其在中医学表现更为突出。因为中医学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是其灵魂。在整体观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时许多内科疾病都会在眼部有特征性的反应,他不但是一位眼科专家,也是一位内科专家。三、师古而不泥古,对历代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善于扬弃。他系统地学习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理论,吸收了历代医家的医学成果,他认为一部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历代医家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不断发展的历史。他不仅继承了巴中名医王好生的温病学学术思想,还独自学习《伤寒杂病论》。虚心请教,遍访名师,博览群书,毫无门户之见,广收博采,取众家之长,扬弃偏见,思维敏捷,用方灵活,于是药到病除,深得百姓信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自学成才的伤寒专家。四、对中西医结合问题,采取理论独立发展,临床相互为用,方向逐步探索的务实态度。他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框架不同,对人体结构及其生理病理的认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二者各有优势及不足,但相互却不能代替。中西医都要努力探索,逐步走向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和统一,创造人类更完美的新医学。五、强调形神相依,相互影响,治必兼顾,尤其重视“郁”对疾病发展变化的影响。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形神关系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而人的形体又需依靠摄取自然界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神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精气血又是构成形体的基础物质,而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营行,又必须受神的主宰。无神则形不可用,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六、玄府理论在眼科的临床运用。玄府之名,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六气为病“火类”中指出:“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张玉龙老师认为:玄府应是存在于一切物质内部的细小“孔穴”,为肉眼所不见的幽微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一旦玄府开阖不利,甚则闭塞,则眼内变证生焉,进而提出内眼疾病多生于“郁”即是玄府的病理反应。故其治疗方法总以开通玄府助三焦气液运行为要。七、小柴胡汤在眼科的临床运用。张玉龙老师常说: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和解之方。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调畅气机,疏理三焦,适用范围极广。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其气游行三焦,司一身腠理之开阖,启玄府气液之升降,与眼的关系密切。老师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眼病,屡获效验。本方在眼科的临床运用有三:一是治少阳目赤睛痛;二是用于气虚胃弱,少阳升发无力,黑睛翳障留连;三是三焦失枢,玄府郁闭,目暗昏朦。目赤肿痛是眼科常见症状,多为外邪侵袭,经脉不利,气血雍阻所致。用小柴胡汤酌加疏风清热之药,和解少阳,清利头目,调畅气机,则赤肿迅即消散。眼科五轮辩证,黑睛属风轮,内应于肝,黑睛疾患多与肝胆相关,其因于风火上炎,湿热蕴蒸者固多,但气虚胃弱,少阳生发无力致生星翳膜障者,亦不鲜见。更有过用寒凉。伐生生之气,脾胃受伤,肝胆郁结者,每致目赤睛痛之患,翳凝陷下之忧。邪毒留连,久不平复,治用小柴胡汤加羌、防、芎、芷调中和胃,益气举陷,殊有效验。小柴胡汤在内眼疾病的用途亦多。八、治小儿抽动症重在调肝脾,常以清肝益脾法取效。本病是指小学阶段或更小的儿童发现的一种不自主的眨眼、皱额、嘴角抽动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此类病员中,尤以“目眨”更为多见。易误作为“眼病“而来眼科就诊。其病机为脾虚肝热,拟方原则为清肝益脾。方用三甲散加减。九、阿弗它口腔炎的治疗。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老师常分为三型:一是心脾积热型,因湿热蕴蒸,络伤肉腐,方拟甘草泻心汤;二是胃阴不足,方拟甘露饮加黄连;三是脾虚不运,水湿贮留,方拟补中益气汤加黄连。十、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经验。根据“二阳之病发心脾”的理论,结合“肝主筋”、“脾主肌肉”的理论,脾运失常,开阖不利,致眼睑下垂,目珠转动失灵,出现视物模糊,视一为二,目珠偏斜。在治疗上从补虚的角度出发,用补中益气汤加入络的药物。同时,兼以调肝。在疾病的恢复期注意顾肾,补养精血。十一、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经验。张玉龙老师集40年眼科经验,认为此类疾病多系正虚感受外邪。邪分寒热,针对寒邪,用八味大发散加减。针对热邪,用银花复明汤加减。病至后期用补中益气汤加退翳明目之品。十二、为人师表,医德高尚。他自幼对医学耳濡目染,熟读经典。不但熟练掌握了历代名家的医学精髓,更注意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

一、强调对经典医著的学习

张老师常说:经典医著的提法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是传统所称“四大经典”;另一种认为是指《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这是近现代一部分学者的观点。我们不应当拘泥于经典医著的范围,老师认为这些都应当认真加以学习。《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是中医学的根本,是其学术产生的渊源。离开《内经》,中医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皇帝内经》的不足,与《皇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基础上,进一部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记载了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它发展了《皇帝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 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我国人民长期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至金元刘完素主张用辛凉之法表里双解,开温病治疗之先河,经过明清后历代医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即叶薛吴王)的不断研究、补充和发展,逐步才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老师说要想成为一代名医,必须认真学习、熟读背诵、深刻领会,方能运用于临证。老师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古典医著的条文象烙印一样印在他的脑海,随口可以背诵,并能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同时在古人的基础上有了自己新的见解。

二、内科是基础

我的老师张玉龙主任中医师以眼科遐尔闻名,擅于治疗各种疑难眼病。他的祖父张永清系四川省巴中地区已故著名中医眼科,毕生致力于眼科六经辨证的研究,积四十余年之心得,疗效显著、声誉甚高。张老师自幼随祖父生活,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更是悉心钻研医学,苦读经典医著,在学好经典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临床,尤其重视内科学的研习。他常说:学医就象造金字塔一样,开始学好内科就是打基础,到了塔尖就是我们选择的专业。专业精通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刚开始时内科基础的掌握程度。“不懂内科,焉知眼科”,尤其在中医学表现更为突出。因为中医学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是其灵魂。在整体观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时许多内科疾病都会在眼部有特征性的反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眼部的病理性变化,治疗上必须强调从内科着手,治疗全身疾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许多内科疑难杂症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不但是一位眼科专家,也是一位内科专家。

三、师古而不泥古,对历代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善于扬弃。

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宋代陈无择的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又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金元时期,更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人称他为寒凉派,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刘、张、李、朱四家,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各有创见,但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明代赵献可、张景岳等提出命门学说,为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现。一部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历代医家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不断发展的历史。张老师早年随巴中名医王好生学习内科,王老是一位在温病学领域有很高造诣的名师,张老师不仅继承了王老的温病学学术思想,还独自学习《伤寒杂病论》。当时就有“伤寒流派”的人戏称他为“杂派”,认为他是不寒不温、本末倒置,但老师没有为这种恶劣的学术环境所屈服,虚心请教,遍访名师,博览群书,毫无门户之见,广收博采,取众家之长,扬弃偏见,思维敏捷,用方灵活,不断总结经验,于是药到病除,深得百姓信赖。在《伤寒》研究上也有颇深的造诣,如今已成为四川省仲景学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自学成才的伤寒专家。

四、对中西医结合问题,采取理论独立发展,临床相互为用,结合逐步探索的务实态度。

张老师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框架不同,对人体结构及其生理病理的认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二者各有优势及不足,但相互却不能代替。近十多年来,随着西医的发展及其医疗机构的迅速增多,中医呈逐年萎缩的趋势。不少地区的中医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日益“西化”,购进了大量医疗设备,调进大量西医药人员,不但许多基本的诊断治疗,常是西医西药,而且其中医人员也以西药为主,不能用中药独立治病。中医整体水平下降,造成人员思想及管理的混乱,不但影响了医疗质量,而且给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他进一步指出: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临床疗效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保护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强调了整体的观念,并且系统地、发展地、辨证地把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以把握其生理、病理的变化,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体各系统器官的联系和不可分割性。这些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始终。这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西医的发展是近三百年的事,但它的产生是紧紧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依托其支撑,迅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西医以“还原论”的方法论,采用分析法,主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结构上寻找生命的规律。具有微观性、局部性、实验性的特点。中西医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框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都是以防治疾病、恢复人体健康为目的,只要经得起临床疗效的检验,就是科学,就是“真理”。总的说来,他们都掌握了一部分真理,但又都存在着自己的缺陷。西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以还原论为指导,与分析法相辅相成。还原论方法就是将宏观的事物还原为其微观组成单元 ,从而研究其单元的结构性质规律。对人体即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及DNA的双螺旋结构等微观入手,用分析的方法、实验的方法获取生理、病理规律。再针对这些原因,寻找药物或手术的治疗方法,还原论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实验性和可重复性。从16世纪意大利开始出现解剖学以来,西医逐渐融入现代科学并因此获得较快的发展,成为西方医学的主体。但随着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性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的出现,它在宇宙观、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局限性便逐渐暴露出来。哥法尔不完备定理,则从逻辑层次宣判了还原论统治地位的终结。特别是复杂性科学的出现,更引起了西医的反思。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自然、工程、生物、经济、管理、政治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它探及的复杂现象从一个细胞呈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到股票市场的涨落、城市交通的管理、自然灾害的预测乃至社会的兴衰等等。概括起来,复杂系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变化无常的背后,呈现出来捉摸不定的秩序,其中演化、涌现、自组织、自适应、自相似、被认为是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中医一开始就从整个世界出发,从时间纬度、空间纬度上考察生命规律。这样的起点与宗旨决定了中医学的认知方式,偏于综合而不是分析,直觉而不是归纳,取类比象而不是抽象推演,它注重研究的是系统的功能、关系、演化和持续、而不是物质的构成和空间的展开,由此构建的理论体系,只能是一种功能结构模型,而不是与原型同构的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结构模型。中医研究的方法不是还原论方法,而是实践----认识总结-----理论升华-----再实践去证明。真正的科学是多元的,西方的所谓科学实际上是科学主义,而科学发展到21世纪,在复杂科学出现后,不少学者已开始认识到,中医不是迷信,而是属于复杂性科学的范畴。在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中医是其中理论最完整、实践内容最丰富、最有效的医学。由于印度、埃及、希腊三种传统医学没有成熟系统的对临床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其防病治病始终停留在经验性、随机性的阶段水平。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上述三种传统医学相继走向消亡。中医就是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集大成者,是人类文明的一颗奇葩。西医和中医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两个医学流派,理论框架不同,但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各有其特点及存在价值,中医不能代替西医,西医也不能代替中医,两者可以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西医重视病的诊断,中医重视“证”的分析,西医的诊断要求有确定的病因、病性、病理,并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诊断方法,对人体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诊断准确客观,为治疗提供了依据。易被医患双方接受,这无疑是科学的,但却忽视了整体的相关反映,尤其对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病谱,就显得苍白无力。中医依靠望、闻、问、切的直觉诊察手段,所获得的感性资料是全方位的。但较为粗糙,医生不易掌握,医患不易沟通。现在中医也在利用现代科技延伸视听。由于中医是在辨别证侯的基础上分析病因、病理、病位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季节气候、地方风土及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去综合判断疾病的本质,所以更全面地、动态地反映出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这就为个性化、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中西医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各有其完全不同理论架构,各有其优势及不足。中西医都要努力探索,逐步走向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和统一,创造人类更完美的新医学。

五、强调形神相依,相互影响,治必兼顾,尤其重视“郁”对疾病发展变化的影响。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它是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形即形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在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天地的变化而生成万物,这种现象是神的表现,有天地之形,然后有神的变化。二是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统一对立体,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而生命活动的本身也称之为“神”。神去则气化停止,生命也就完结。可见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因此,只有“积精全神”,才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故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心是主思维的器官。“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任,担任、接受的意思。任物是心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感觉的作用,并由此产生意、志、思、虑、智等认识和思维活动,其过程一级高于一级。但从“认物”到“处物”,一刻也不能离开物。人禀天地之气生,物质世界先于人,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因而所谓“任物”,只能是反映外界事物的意思。“物”不依赖于“心”而独立存在,心只是起到反映外界事物的作用,这是属于唯物论的反映论。

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是体是本,神是生命的活动及功用。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而人的形体又需依靠摄取自然界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所以说“血气者,人之神”,“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精气血又是构成形体的基础物质,而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营行,又必须受神的主宰。这种“形与神”二者相互依赖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称之谓“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为用,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

在治疗上强调形神兼顾,特别重视精神情志活动,在疾病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归属五脏所主。七情异常必然损及所归属的脏腑,同时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七情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七情致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张老师常说:很多病员做了大量的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而精神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我们在调理脏腑功能时更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在药物的运用上尤其重视解“郁”。方能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1、治疗玻璃体积血。李××,男,50岁,农民,因“右眼突然视物不见3天”,于2004年8月15日就诊。发病当日上午因家事烦怒与人争吵,下午右眼突然视力减退,不能视物。检查:VOD HM/眼前:+++ 能识别红绿光。VOS5.0,右外眼(-)晶体透明,眼底镜下内眼红光反射消失,内眼窥不进。右眼B超示:玻璃体内团块状混浊,视网膜无脱落。左眼前节及眼底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涩。中医诊断为暴盲,辨证为气滞血瘀,玄府闭塞,治以解郁行气,活血散瘀,方拟桃红四物汤合破气散。处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香附20克、枳壳20克、郁金20克、榔片20克、琥珀10克(研服)。2剂后复诊:VOD4.8。玻璃体点状混浊,眼底未见出血块堆积,上方去桃仁、红花,加女贞子30克,旱莲草15克,再进2剂后,患者喜而告之,右眼视力恢复如常,测试果然,VOD5.0遂停药。2、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杨XX,男,40岁,教师,因“自觉左眼前遮挡感伴重影1周”于2004年9月20日就诊,VOD5.0,VOS4.5,左眼前节(-),晶体透明,玻璃体不混浊,眼底见视乳头色淡红,C/D=0.3,血管走行如常,A:V=2:3,黄斑区光反射弥散有少许灰白色点状硬性渗出物,周围可见反光晕圈,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舌质淡红,苔白,脉弱。中医诊断为视瞻昏渺。辨证为水湿停聚,是典型的“湿郁症”,方拟破气散合五苓散。处方:香附20克、郁金20克、榔片20克、茯苓2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桂枝20克。2剂后复诊:VOS4.7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隐约可见。前方加黄芪50克,2剂后视力恢复至VOS4.9。连续服用石斛夜光丸1月,视力稳定在4.9至今未复发。3、治疗视神经萎缩。廖XX,女,67岁,居民,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半年”就诊,检查:VOD4.0,VOS4.7,双眼前节(-),双眼晶体皮质轻度混浊,左眼底未见异常,右眼底见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血管走行如常,黄斑光反射可见。患者面色恍白,因子女下岗,终日郁郁寡言,纳差、胸闷、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为青盲,辨证为肾虚肝郁,气滞络阻,玄府郁闭。先以“行气解郁,开通玄府”为要。方拟破气散加逍遥散。处方:香附20克,枳壳20克,郁金20克,榔片2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柴胡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薄荷10克。5剂后复诊,VOD4.1,眼底见视乳头色转淡白,继用破气散合驻景丸加减,10剂后视力VOD4.3,续服石斛夜光丸3月停药,视力稳定在4.3。以上病案均系内眼疾患,其病因虽有气血痰湿之别,但皆从郁论治。郁者,乃积滞蕴结之义。故常以解肝经气郁为先,但疏泄失司,则水血瘀湿皆无以运化。故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病有气郁、血郁、火郁、湿郁、食郁、痰郁之分,金元以前所指诸郁,多系此广义之郁,眼目承五脏六腑之精气而为视,全赖气血运承,玄府通利,一旦怫郁,则光华损,视力减。此三案中,首例系因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而攻眼内,络伤血溢,故用疏肝行气与活血化瘀之法取效;二例系气郁湿阻,用温中行气,利水化湿之药见功;三例为血虚精亏,肝郁络阻,故用逍遥散合破气散,疏肝解郁行气,继以驻景丸补肝益肾明目。张玉龙老师对内障诸疾常用破气散斩关夺隘,先疏其雍,再调理脏腑之虚实。此法缘于《眼科奇书》,该书作者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但经吾师数十年之实践,他认为应是“内障多郁”更为确切,临证之际虽多用此方,但常因兼有气血痰湿之异而化裁增减,足见吾师不落旧臼,师古而不泥古。

六、玄府理论在眼科的临床运用:

玄府之名,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至金元刘完素倡玄府之说,认为“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后世医家对此鲜有涉及,至明代傅仁宇著《审视瑶函》引刘河间玄府之说,用以阐释眼科生理病理。玄府学说遂成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六气为病“火类”中指出:“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刘氏对玄府的认识已从皮肤的汗孔扩展到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乃至“世之万物”。刘完素说:“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舌无知味,筋痿骨痹¨¨¨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可见人体玄府内运行的物质,既有肉眼看不见的某些微粒,也有为其所依附的血及津液的运动变化。张玉龙老师认为:玄府应是存在于一切物质内部的细小“孔穴”,为肉眼所不见的幽微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人体的玄府,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内而脏腑、骨髓,外至皮毛、肌腠、筋膜、爪牙,尽皆有之。其间充满着气的物质运动和变化。玄府是气出入升降之门户,为运行元气,流通津液的道路,玄府的开阖,对调节气液的运行及灌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旦玄府开阖不利,甚则闭塞,则眼内变证生焉,进而提出内眼疾病多生于“郁”即是玄府的病理反应。因气血精液皆以畅达通利为要,而玄府则为气液运行之枢,职司开阖,在眼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至关紧要,故其治疗方法总以开通玄府助三焦气液运行为要。兹举案例数则。1、张xx,女,42岁,2003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左眼胀痛,视物昏朦2月多,夜视灯火有虹晕,左额偏痛,眉棱酸楚,呕恶,胸胁烦满,口苦尿黄。检查VOD0.8,VOS0.3,左眼抱轮微红,黑睛不泽,如覆薄雾,瞳孔轻度散大,气色昏朦,展缩不灵,指测眼压TN+2,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此为青风内障,亟虑转属绿风。为三焦失枢,神水不畅,玄府郁闭。予以小柴胡汤加减以运行三焦气液,升清降浊,开通玄府。处方:柴胡、党参各15克,黄芩、法半夏、香附各10克,夏枯草20克,前仁、茯苓、川芎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4剂后头痛睛胀悉减,目晕消失,视力增进,VOD0.9,VOS0.5,舌红苔净,脉细数。阴虚之象渐露。前方去党参、半夏,加生地20克,麦冬、枸杞各15克,水煎服,每晚睡前服石斛夜光丸6克,7剂后视力增至VOD1.0,VOS0.8,续进杞菊地黄丸加女贞子、龟板、牡蛎、猪苓、前仁煎服,共10剂,上述症状消失,眼压正常,视力VOD1.2,VOS1.0,停止治疗。2、陈XX,女,60岁,2003年12月25日就诊。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半年”,视力VOS0.08,眼前节(-),晶珠透明,神膏不混,眼底见视乳头色苍白,边界清,血管走形如常,黄斑未见明显异常,VOD5.0,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为“青盲”,为肝肾亏虚,玄府闭塞,神光不能发越,故目无所见。当务之急重在调理肝肾,开通玄府,气血津液运行之道得以开阖,睛珠濡润,神光自现。方拟逍遥散加减,药物如下:当归15克,白芍30克,柴胡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薄荷10克,菟丝子20克,楮实子20克,枸杞子20克,北五味子10克,上方服10剂。二诊VOS0.15,眼底检查同前,方拟驻景丸原方加郁金、枳壳、香附、榔片各15克,上方服10剂。三诊VOS0.25,视乳头色淡红,方拟驻景丸原方服用20剂。四诊VOS0.3,嘱其长期服用石斛夜光丸,视力稳定在0。3,随访半年未复发,视力无改变。3、杨XX,男,28岁,教师,2003年11月28日就诊。患者自觉有黑影遮挡,视力减退一周。发病前因工作劳累,渐觉眼球疲劳,左眼视物模糊,视直如曲。某医院诊断为“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用血管扩张剂、激素及维生素等治疗,收效甚微。检查:VOD1.0,VOS0.5,外眼如常,屈光间质清晰,视乳头色泽正常,边界清,黄斑部水肿,有椭圆形反光晕圈,中心凹反光消失,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弱,三焦失枢,气液郁积,玄府不通,当以升阳益胃,开通玄府,运利水津为要,予以升阳益胃汤。处方:红参15克,甘草6克,黄芪30克,黄连10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防风15克,柴胡15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大枣20克,煎服,连服10剂,视力增进,VOS0.8,继服杞菊地黄丸1月,视力进至VOS0.9,停药,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七、小柴胡汤在眼科的临床运用。

1、张老师用方心法: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和解之方。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调畅气机,疏理三焦,适用范围极广。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其气游行三焦,司一身腠理之开阖,启玄府气液之升降,与眼的关系密切。老师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眼病,屡获效验。本方在眼科的临床运用有三:一是治少阳目赤睛痛;二是用于气虚胃弱,少阳升发无力,黑睛翳障留连;三是三焦失枢,玄府郁闭,目暗昏朦。目赤肿痛是眼科常见症状,多为外邪侵袭,经脉不利,气血雍阻所致。《伤寒论》中即有“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此为邪热郁于少阳经输,胆火上炎,清窍雍滞,赤脉多在外眦与黑睛之间,常兼头痛,胸胁烦满,耳前淋巴结肿大。《内经》云:“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故少阳目赤并非少见。临床上各种急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急性泪囊炎初期,均可用之。用小柴胡汤酌加疏风清热之药,和解少阳,清利头目,调畅气机,则赤肿迅即消散。眼科五轮辩证,黑睛属风轮,内应于肝,黑睛疾患多与肝胆相关,其因于风火上炎,湿热蕴蒸者固多,但气虚胃弱,少阳生发无力致生星翳膜障者,亦不鲜见。更有过用寒凉。伐生生之气,脾胃受伤,肝胆郁结者,每致目赤睛痛之患,翳凝陷下之忧。邪毒留连,久不平复,治用小柴胡汤加羌、防、芎、芷调中和胃,益气举陷,殊有效验。小柴胡汤在内眼疾病的用途亦多。盖三焦主持诸气,运利水津,为人体气液升降出入之通道。如胆气郁结,三焦失枢,玄府闭塞,络间津液阻滞,清纯之气郁遏,则目眩昏朦,变生内障诸症。临床上对于部分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乳头炎等,常用小柴胡汤加枸杞、生地、蒺藜、菟丝子、羌活等药,运旋枢机,开通玄府,敷布精微,而获效验。

2、验案举例:①李XX,女,13岁,2003年3月12日初诊。右眼红痛、羞明、流泪2天,右侧太阳穴胀痛,胸胁烦满,口苦纳呆。检查:右眼睑轻度浮肿,颞侧结膜充血,距角膜缘外侧2MM处有一淡红色粟状隆起,周围绕以赤脉,右耳前淋巴结轻度肿大。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为“泡性结膜炎”。此为邪在少阳,经脉不利,痰气郁结,治以小柴胡汤加味,和解少阳,利气散结。处方:柴胡、党参各12克,法半夏、黄芩、蒺藜各10克,荆芥、大枣、生姜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2剂后头痛瘥,右眼赤涩顿减,泡疹渐退。前方去荆芥,加夏枯草15克,续进3剂,诸症悉退。本例系外感风寒,渐入少阳,痰气郁结,经输不利,白睛赤涩而起粟状泡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散郁结之气,加蒺藜、荆芥入肝,祛风明目,夏枯草,性寒,清热散结,故服之邪退气和而愈。②吴XX,女,39岁,农民,2004年4月13日初诊。患者右眼生翳,涩痛,羞明,视物模糊月余。头痛眼睛乏力,常欲垂闭,胸闷纳差。在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曾内服西药及病毒灵、氯霉素眼液滴眼,又服中药清热凉血,泻火通便剂10余贴,症状时轻时重,病情留连难已。检查:视力右0.2,左1.2,右眼抱轮微红,角膜中央及颞下方有1X2毫米及2X2毫米之片状浸润溃疡,表面凹陷,荧光素染色阳性,前房尚清,虹膜(-),瞳孔大小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胃虚气陷,络脉瘀阻,邪毒留滞。予小柴胡汤加减,升阳益胃,扶正祛邪。处方:柴胡、黄芩、羌活各10克,党参15克,防风、川芎、白芷、甘草各6克,煎服,每日一剂。连进4剂后,右眼红退痛减。原方加黄芪、当归各10克,再服4剂,痛涩羞明诸症悉退,角膜溃疡平复,留有少许薄翳,改服助阳活血汤,5剂后视力增至0.8,停药。本病是治目过用寒凉之药,苦寒伤胃,伐生生之气,以致正虚邪实,寒滞经络,邪气留连。治用小柴胡汤加羌、防、芎、芷,意在扶正祛邪,鼓舞胃气。故下陷之溃疡,得以平复,邪去正安,五脏六腑之精气,得以上承,清阳升则阴翳自消矣。③李XX,男,28岁,教师,2005年5月8日初诊,患者左眼自觉有黑影遮挡,视力减退一周,发病前因工作操劳,精力不支,渐觉眼球疲劳,左眼视物模糊,视正反斜,视直如曲。某医院诊断为“中心性视网膜病变”。用西药治疗收效甚微。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5,左眼外部正常,屈光间质清晰,视乳头色泽正常,边界清楚,黄斑部水肿,有椭圆形反光晕轮,中心凹光反射消失。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弱,三焦失枢,气液郁积。当以开通玄府,运利水津为要。予小柴胡汤加减,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脏腑之精微上注,清浊不相乖逆。处方:柴胡12克、党参10克、黄芩、法半夏、苍术、茯苓各10克、干草6克。水煎。服4剂后视力好转,右眼1.0,左眼0.9。前方加肉桂(冲服)、黄芪各10克,继服5剂。视力右1.2,左1.0,眼底基本正常,予杞菊地黄丸与补中益气丸交替服用1月,以资巩固,随访2年未再复发。本例是三焦失枢,玄府闭塞,气液郁阻之症候。玄府即腠,是气液出入的隧道“孔穴”,司气液之开阖,主枢;三焦主持诸气,为气液运行的道路,溉濡五脏六腑,为渎。玄府与三焦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气液的输布运行。本例是眼底水肿,玄府郁闭,所液不能周灌,故视物变形。予以小柴胡汤,调畅气机,疏理三焦,精微敷布,目即光明矣。

八:治小儿抽动症重在调肝脾,常以清肝益脾法取效。

本病是指小学阶段或更小的儿童发现的一种不自主的眨眼、皱额、嘴角肌肉抽动或嗜生米或咬指甲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此类病员中,尤以“目眨”更为多见。所见眼科门诊易见,经眼科专科检查,常在眼部发现不了明确疾病。临床上许多医生易错误诊断为“结膜炎”等眼病,用药后收效甚微。张老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这类患儿多有饮食偏嗜,纳差,面黄肌瘦等临床表现,其病机以脾虚肝热为多,拟方原则为清肝益脾。方用三甲散加减。

典型案例:苟XX,男,9岁,学生。因“目眨2年”就诊。家长叙述患儿经常眨眼,皱额,嘴角抽动,被家人发现劝告时越发加重,食欲差,喜零食,看书时自觉头晕。院外诊断为“结膜炎”、“沙眼”等,多处治疗无效。张玉龙老师认为系脾虚肝热,治以清肝益脾,予三甲散加减,处方:甲珠6克,鸡内金10克,鳖甲10克,焦三仙各15克,榧子6克,榔片10克,砂仁6克,芦荟1克,蝉退6克。上方服3剂后,目眨次数明显减少,嘴角抽动停止,食欲转佳。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甲珠、鸡内金,服用5剂后,诸症悉却。

九、阿弗它口腔炎的治疗: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表浅,呈淡黄色或白色,边缘整齐,周围绕以红晕,可单发或多发,有明显的灼痛,有自限性,能在10天左右自愈。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好发于唇、颊、舌缘等,但在角化完全的附着龈、硬腭则少见。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紧张、郁闷不乐等情况均能偶然发生。因其反复发作,故称复发性口疮或复发性阿弗它溃疡、复发性阿弗它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口疮的发病不受年龄限制,起病年龄大约在10-20岁左右,好发于青壮年,女性较多,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冬春季较多,属于中医学的“口疮”、“口疡”、“口疳”、“口破”等范畴。张玉龙老师在临床上常将此病分为三型:一是心脾积热型,因湿热蕴蒸,络伤肉腐,方拟甘草泻心汤;二是胃阴不足,方拟甘露饮加黄连;三是脾虚不运,水湿贮留,方拟补中益气汤加黄连。典型案例:黄XX,男,34岁,2004年5月8日初诊。患者口腔反复发生溃疡糜烂2年多。曾在省城某三甲医院治疗,诊断为“复发性口腔炎”,长期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每隔3-7天,口腔粘膜即有新生溃疡发生,常及唇舌。患者面色暗黄,表情痛苦,时时以纸拭口角流涎。口腔粘膜有多处大小不等之黄白色溃疡,周围多有红晕。口中气秽,舌苔白,脉弦细数。此胃中郁热,脾虚湿蕴,湿与热合,腐溃浸淫,宜辛开苦降,调脾胃,清郁热,升清降浊。予甘草泻心汤加减,生甘草3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水牛角50克(先煎),人参15克,大枣10克,升麻10克。水煎服,3剂。另用冰硼散每日撒布患处。2004年5月20日复诊,口腔溃疡已愈,遂仍用前方随证加减,继服10剂,未再诊治,随访半年未复发。本例虽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阿弗它口腔炎)。但脾开窍于口,故治在中焦。证见心下痞满,口秽纳差,是寒热郁阻中焦。升降失司,清浊相逆,湿热蕴蒸,上逆而为口糜,属甘草泻心汤证。与金匮狐惑病有相似之处。故效金匮同名之方,甘草用生,意在补中泻火。加升麻入肝,犀角(水牛角代)入心,增解毒泻火之力。辛开苦降,消痞和胃,解毒化腐而安,故获痊愈。

十、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经验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后,部分恢复为特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重症肌无力病人伴有胸腺异常,其中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患者为胸腺肿瘤,根据HLA的结果与抗体情况,本病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女性,40岁以下的患者,常与HLA-B8相关,该组病者伴发胸腺增生者较多,胸腺切除的效果较好。②男性,40岁以上发病者,常与HLA-A2、HLA-A3相关,该组病人伴发胸腺瘤者较多,自身抗体增高者多见,皮质固醇类激素治疗反应较好。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最小数个月,最大70-80岁起病。女性略多于男性,男比女约1:1.5。总体上本病约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第一个高峰为20-30岁,以女性为多;第二个高峰为40-50岁,以男性和伴发胸腺瘤者较多。中国人和日本人重症肌无力病者,10岁以下发病的儿童约占百分之十左右,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以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受累更为多见。眼外肌无力为本病最多见之首发症状,表现为睑下垂,复视、斜视等。儿童病者的睑下垂可以左右交替或自行缓解,多数儿童可仅有睑下垂或眼球活动不能,持续数年或数十年而出现眼球固定,但不累及其它肌群。成年病人自眼肌受累以后,约有百分之四十的病例在数月至两年内逐步累及延髓肌、脊髓肌、躯干肌等而转化为全身型肌无力。但常伴有表情肌和咀嚼肌无力症状,表现为兔眼、表情淡漠、苦笑脸容、鼓腮和吹气不能等。本病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有抗胆碱酯酶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手术切除胸腺,另有胸腺放射治疗,血浆交换疗法。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表现可有脾湿,脾胃气虚或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脾湿多见于急性起病。慢性病者多为虚证,儿童常有盗汗、易惊等,因此服用太子参、黄芪、红枣、炙甘草等可以逐步好转。成年病者治疗方案因人而异,可由就地中医辩证论治。但单纯中医治疗常难缓解症状或阻止疾病发展。张玉龙老师以眼科闻名,治疗此类病人以眼肌型最多,当然也包括有全身性的重症肌无力疾病。他根据“二阳之病发心脾”的理论,结合“肝主筋”、“脾主肌肉”的理论认为:脾运失常,开阖不利,致眼睑下垂,目珠转动失灵,出现视物模糊,视一为二,目珠偏斜。在治疗上从补虚的角度出发,用补中益气汤加入络的药物,如全虫、川芎、蔓荆子,同时兼以调肝。在疾病的恢复期注意顾肾,补养精血,加用紫河车、仙灵脾、桂枝。案例:沈XX,女,12岁,学生,因“左上睑下垂1月”就诊。自觉左上睑遮挡视线,须仰视方能见物。检查:右眼5.0,左眼4.9,平视时左上睑缘位于瞳孔3-9钟位,用力睁眼,睑缘不能上移,眼球转动灵活,瞳孔径4毫米,圆,对光反射可,晶体透明,玻璃体不混浊,眼底见视乳头色淡红,血管走形如常,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可见。患者能皱额,鼓腮,吹口哨,行动自如,院外给予臭比斯的明60毫克口服,每日二次,服药后效果明显,停药后眼睑再次下垂。今来求中医治疗,见面色淡白,神疲乏力,食少,阅读时自觉头昏闷,心烦,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为“上胞下垂”。辩证为“脾虚气弱,邪中经络”。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如下:黄芪30克,红参10克,甘草6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5克,川芎10克,全虫6克,蔓荆子10克。水煎服,5剂后复诊,自觉精神好转,眼睑上提,能正常视物,但午后仍感左眼睑重坠无力。前方去全虫、川芎、曼荆子,加紫河车10克,仙灵脾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10剂后左眼睑完全正常,启闭自如,双眼5.0。续服补中益气丸1月停药,随访1年未复发。

十一、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经验

角膜中医称黑睛。黑睛常常暴露于外,直接与外界接触,易招受外伤,也易受风邪侵袭,还可由他轮病变影响,故黑睛疾病发生率高,是眼科常见病,且因其自身无血络,精微濡润不足,抗邪力较低。一旦发生病变,病程比较缠绵,往往危害视力,故应早防早治,控制病变蔓延深广。黑睛疾病的特点,主要是发生星膜翳障而影响视力。由于黑睛感觉敏锐,故发病时往往伴有疼痛、畏光、碜涩、流泪等症状,常出现抱轮红赤。黑睛疾病若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病情发展,障翳不断扩大、加深,可引起黑睛溃烂,甚至黄液上冲,或黑睛溃破,黄仁绽出,变生蟹睛。日久形成钉翳,继发绿风内障,或破溃不愈,变生正漏。日久眼珠塌陷等恶候。从而影响黑睛之晶莹清澈,致使神光发越受阻,产生视力障碍,甚至失明。黑睛在五轮学说中属风轮,内应于肝,肝与胆相表里,故黑睛疾病常与肝胆相关。治疗黑睛疾病的主要法则是实则祛其邪,虚则扶正而祛邪,退翳明目,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促使早期愈合,并使宿翳变薄缩小。病毒性角膜炎属于中医黑睛病变,所占比例较大,相当于中医眼科银星独见,聚星障,风轮赤豆,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等。张玉龙老师集40年眼科经验,认为此类疾病多系正虚感受外邪。邪分寒热,风寒外袭,上犯于目,故黑睛生翳,抱轮微红,流泪羞明;风寒束表,卫阳受遏,故恶寒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发热轻,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证。黑睛属风轮,内应于肝,由于肝经素有伏热,复感风邪,风热相搏,以致肝火炽盛,火性炎上,黑睛受灼,故星翳快速扩大加深,症状剧烈,有时伴头痛、溲赤、口苦、苔黄、脉弦数等。治疗上也针对病机总结出两种治疗方案。一为发散风寒,用八味大发散加减(主要药物:麻黄、蔓荆子、羌活、防风、蒿本、细辛、川芎、白芷、重用生姜)。一为疏风清热解毒,用银花复明汤加减(主要药物:银花、蒲公英、黄芩、龙胆草、花粉、枳壳、桑白皮、蔓荆子、酒军、甘草)。病至后期用补中益气汤加退翳明目之药。针对风热病机,张玉龙老师总结临床经验,在上述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中药定型处方,由我院制剂室生产,名为“清热明目胶囊”(银花复明汤加减);“扶正明目胶囊”(补中益气汤加退翳明目药物)。西医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相当棘手,运用抗病毒药物,联合抗生素、干扰素的应用,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常反复发作,损害视力。张玉龙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创立之上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举例:黄XX,男,27岁,教师,因“左眼碜痛、畏光、流泪伴视物模糊反复发作1年”就诊。院外医院诊断为“左眼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抗病毒及干扰素治疗。碜痛、畏光、流泪有好转,视力有所增加。停用复发,视力下降,一次比一次严重。患者痛苦面容,步入诊室,查体:左眼FC/20CM,能识别红绿光,抱轮红赤,黑睛混浊,如覆烟雾,神水混浊,瞳神直径约3毫米,圆、对光反射迟钝,内眼不清,眼压TN,右眼5.0,睡眠尚可,大便干,小便微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辩证为:风热邪毒侵袭,正气虚弱,治则:清热解毒祛邪,兼以益气,方用银花复明汤加减。处方: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龙胆草10克,花粉15克,枳壳15克,桑白皮15克,曼荆子15克,酒军10克,甘草6克,土茯苓50克,蝉退10克、黄芪50克。水煎服,连服5剂,未用任何西药及眼液,左眼疼痛消除,抱轮红赤全无,黑睛混浊变薄,神水清亮,瞳孔对光反射敏感。左眼4.2。上方清热解毒之药减量,加益气退翳明目之品,继服5剂,黑睛遗留薄翳。左眼4.5。继服清热扶正胶囊2月,随访半年,至今未复发。《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病治疗在清解热邪之时,不忘顾护正气。同时,亦不忘“邪退正安”,疾病初期当加强祛邪。祛邪与扶正二者兼顾,疗效显著。

十二、他为人师表,医德高尚。

张玉龙老师自幼对医学耳濡目染,熟读经典。不但熟练掌握了历代名家的医学精髓,更注意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他常引用孙思邈的名言教导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z虑吉凶,护昔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他本人出身贫寒,生长于艰苦的大巴山区,大巴山的水土养育了他,时常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责任重大。这里的老百姓看病困难,缺医少药。这里的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医药费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头等苦恼之事。过去,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医院没有相应的设备,老百姓也负担不起检查费用。张老师常说:这就应该发挥我们中医药简便廉效的优势。这样一来,老师的诊室门庭若市,常常不能按时下班,但他毫无怨言,病人的痛苦解除了,就是他最大的快乐。现在医疗条件改善了,设备相对先进了。为了明确诊断,老师也是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了不少凝难杂症。特别在他还在林区工作的年代里,充分利用山上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就地取材防病治病,不但使许多急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而且节省了费用。远近的农民甚至与四川相邻的陕西南郑县群众也纷纷前来求治。有一次一位巴中石门双目失明的白内障患者,被人牵着艰难地爬山涉水前来治疗,老师成功地为他做了手术,恢复光明,并诊求大家意见,减免了这位贫苦农民的全部手术费。出院时患者拉着领导的手感激不尽:“感谢共产党,感谢张医生。”老师高尚的医德将使我终身难忘。